中国农业大学
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
 
首页
>> 学生感言 >> 师哥师姐有话说
日本新泻大学2015年秋季短期交换生项目- 陈一珺

发布日期:2016-04-14访问次数: 信息来源:国际处子站点字号:[ ]


  

 

    人的阅历是由读书经历和生活经历组成的。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一半,读了挺多书,却少了些生活经历。我想去认识更多的人,去看看更大的世界,碰巧这时我注意到了学校的交换项目。非常有幸通过学校的遴选,我取得了去新泻大学交换的宝贵机会。交换前的准备工作是繁琐复杂的,为了交换付出的努力也是巨大的,然而这半年里的收获却足以影响我的一生。也许你会不相信,那么请听我说说交换的故事。

 

来自四个大洲的老师和同学

  在我的预期里,到新泻大学交换应该会认识很多日本的老师和同学。然而生活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挑战,我的同学和老师来自世界各地,他们的家乡遍布亚欧美澳四个大洲。不同的环境和文化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性格,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我收获颇丰。

  交换期间,来自8个国家年龄和经历迥异的我们被聚成了一个班,每周一起上日语集中课程。(包括9节日语课程和1节日本文化课)课程开始时我们不自觉地按照肤色在教室里坐成了三个区,那时切身感受到了地域的隔阂。后来的课程中我们被随机分组,我们被“逼”着和其他人交流。课上说起的话题,老师会让我们分享各自国家的情况。就这样一点点的,我开始了解他们的文化环境,开始感受来自多元文化的魅力。在这样小小的集体里,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悄悄地发生。

  4个多月的学习生活,我们成为了亲密的伙伴,超越国别和种族。从他们每个人身上,我都学到了很多。班上与我们年龄差异最大的同学,是来自墨西哥的中学数学老师和来自菲律宾的小学老师。他们比我们大十多岁,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,却和我们一起学习。快40岁的人放下其自己的身份,谦虚地和年轻人一起学习一门新的语言,多么难能可贵啊。班里德国同学的认真与幽默,英国同学的热情与绅士,约旦同学的自信与学霸,都深深影响着我。

  我曾认为外国学生不如我们刻苦,遇见他们,我觉得自己应该更努力;我曾认为学好英语很难,遇见他们,我发现这些同学每个人都熟练掌握两三门外语,学好外语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。除了必修的日语课程,我还选了两门英语课。一门是美国老师的应用英语,课上我们就人工智能、历史假设等有趣的问题展开了讨论,体会了西方课堂的自由氛围。另一门是澳大利亚老师的英语交流训练,课上我们随机分组,进行一对一的交流。用一节课认识一个陌生人,讨论一个有兴趣的话题。作为传播系的我,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巨大提升。敞开心扉,才发现原来人和人之间距离那么近。

文化体验与游学

  交换生活可以说是一趟文化之旅,不仅仅是对东亚文化,也是对中国文化再一次认知和学习。日语里有很多汉字,很多字的用法也和古汉语一致,于是我们四个中国学生成了课上的汉字小老师。在给外国同学解释一个个象形汉字的起源时,一次次回到原点感受文化最原始的魅力,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。然而有时我们也会羞愧,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理解竟不及日本的老师。这让我下定决心,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多读读中国的历史文化。

  这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的国家。在学习和了解这个国家文化时,我很好奇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在这里很好的保存。中文里“出版”一词来自于日本,原来他们为了保证文化的纯粹性,用本国语言创造出新词来解释外来词汇。诸如此类,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传统文化。同样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我们,是否可以学习和借鉴呢?

  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“学”与“游”是分不开的,趁着周末,我们走遍了电车“越后线”沿线的所有站点。新泻是日本西海岸一个欠发达的城市,天空中的电线密密麻麻,错觉自己好像回到了90年代的乡下。没有高楼大厦,路上人也不多,又让我有了几分隐居的感觉。而这样的“乡下”最让我吃惊的是,路上没有一片垃圾,也没有垃圾桶。在这里,垃圾都要自己带回家再分类处理。也曾经见到老人捡起路上的烟头,放到自己背包里的塑料袋里。吃惊同时更多的是思考。

  “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,便是雪国。星空下,大地一片莹白,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。”这是川端康成笔下的《雪国》,这就是新泻。生长在南方的我没见过大雪,去之前我便开始期待新泻的冬天。盼望着,盼望着,终于在某天早晨,打开窗的瞬间,看到了漫天飞雪。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世界,目光所及之处都银装素裹。我生长在内陆,第一次见到洒满白色“霜糖”的沙滩被海浪拍打。被这样的每所感染,我一次次冒着严寒带着单反出门,拍摄了很多满意的图片与空镜头。这也算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吧。

  交换期间,我走遍了北部的北海道,中部本州岛的东京、京都、大阪,还有南部的福冈。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人,也看了很多风景,这样的游历让我收获满满。

伙伴与成长

  交换生活中的苦与乐是交织在一起的。我爱去旅游,可是一路上却是彻彻底底的穷游,坐夜巴、住青旅、吃便利店。我们享受新泻的雪景,可是我们也忍受着如刀刃般锋利的海风,肆虐的冰雹还有躲到室内也无法缓解的寒冷。单人间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自由,还有每天晚上只能与灵魂对话的孤独。

  交换生活很辛苦,幸好我们还有伙伴。刚到的那天晚上,我和另一个同学被带到了位于“郊外”的公寓。我们不会日语,对周围环境也不熟悉,连不上网的我们和外界完全失联。从农大温暖的6人宿舍,一下子住到了异国一人二十坪的空荡荡的房间,我们害怕、不适应,却不知道和谁诉说。我们俩住在隔壁,那天晚上敲敲墙互道晚安。这样原始的问候缓解了我们的恐惧。它成了习惯延续半年,现在也是我们之间最温暖的回忆。

  初尝异国的饭菜许是不错的,吃久了却还是会想念家乡的味道。加上物价较贵,交换半个月后我们决定自己做三餐,中午也带便到学校吃。每周我们会趁着打折,步行到3公里以外的超市采购食材。回来时手里提着大包小包,一路走走停停。我们终于体会到生活的“重量”,终于开始思考:妈妈的爱有多少斤,一定比这还沉吧。和伙伴一起,说说笑笑,吐槽一下生活的不易,路好像也没那么远了。

  我们学会了安排时间,每天除了上学、写作业,还得做三餐、收拾房间、分类垃圾。我们三个住在一起的同学会一起做晚饭,以节省时间。开始时我们几乎不会做菜,之后照着菜谱,一次次尝试,接受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的结果。从做饭吃饭到刷锅洗碗,一种像是亲情的真挚情感在我们之间形成。落实到柴米油盐,我们开始学着是什么生活。

  交房租、交水电煤气费;和房东交涉,自己解决爆裂的水管和坏掉的灯泡;出游时与当地人打交道......我们在挑战中成长。交换期间,我和另外4个来自农大的伙伴成为了挚友。

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

  离开时舍不得老师同学的我们流下了眼泪。因为有的人一别即是永别,再也没有机会把这些世界各地同学凑到一起了。可是同行的同学告诉我,如果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,想要创造新的回忆,就必须学着告别。学会告别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吧。

  一次交换,结识了值得珍惜的老师同学,体会了生活的柴米油盐,也在游学中获得了成长。这样的经历是我生命中的宝贵财富。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